越南,不只受到儒家中華文化影響,也受到印度教的影響。
印度教的影響力,曾遍及東南亞,甚至連中南半島上的越南都有印度教的足迹。大部分的人提到越南,都會先入爲主地認爲他們也是受到儒家中華文化圈影響的國家,但在越南過去的歷史中,曾有一個如今已不復存在的印度教古國。
這是一個信奉婆羅門教的占族人所建立的千年王國,名爲占城(Champa),梵文意爲城,也被稱作占婆、占波。領土疆域從今天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,南至平順省潘裏地區。首都爲因陀羅補羅(今越南廣南省濰川縣茶蕎)。
由於占城西臨扶南,因此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文化,其中包含了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,幷以此建立神王統治。占城人的語言雖屬馬來-波利尼西亞語系,但在印度文化影響下,却參考梵文創立了獨有文字─占婆字母(Cham script)。
拔陀羅跋摩一世( Bhadravarman I,漢文史籍稱之爲范胡達),是第一位在占城石碑上有紀載的國王,他統治期間大約是公元380年至413年之間。因爲將婆羅門教定爲國教,拔陀羅跋摩一世在美山聖地(Thánh địa Mỹ Sơn)廣興以供奉濕婆神爲主的印度教寺廟,與越南京族所建造的中國式廟宇相當不同,充分展現了印度教色彩。
受印度文化的影響,占城人不再吃牛肉,寡婦也不再嫁人,原來貴女賤男的舊俗隨著印度文化的到來而有了改變。經濟上,由於占城的領土狹長,東西向的河流對長山山脉的切割作用,致使地形支離破碎,缺乏大規模發展農業的條件,迫使占城人去開發他們的豐富礦藏、森林資源,幷加强沿海貿易及從事其他海上活動(包括捕魚和海盜)來保證其經濟收入,樟腦、檀香木、糖、鉛和錫等土産成爲占城的主要出口商品。
在海洋貿易下,伊斯蘭教於9世紀來到占城,在占城南部有一個穆斯林商人的聚落。直到今天,中國海南島上還生活著一支回族,他們的祖先就是於宋元時期從占城來此入居的穆斯林後裔。
占城國也被記錄在中國史書裏,在西漢時占城的國土屬交州日南郡象林縣;公元137年,占族人區連又稱爲釋利摩羅,趁東漢王朝衰微之際,率數千人殺縣令自立爲王,建立林邑國(即占城)。
占城國王獨攬大權,也力圖向北擴張,與統治越南北部的王國發生頻繁的戰爭,此外,也常與中國的王朝進行朝貢或商業貿易。隋朝時,曾出兵攻打林邑國,因爲隋軍隨即班師回朝,林邑不久就在故地複國。
8世紀下半葉時,改國號爲環王,五代十國後又改稱占城。根據中國史籍記載,林邑是占城最早的國號,不過從越南發現的占城石碑顯示,其自始至終都自號占婆或是占城。占城國的位置剛好扼在中國商船前往印度以及阿拉伯半島的要道,因而搭了經濟發展的順風車,藉此强盛起來。
作爲中南半島上重要的古國,占城和北方的交趾(相當於今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流域)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文明之路。越南北部自從擺脫中國王朝的管轄後,於939年建立仿中國的政權。1226年,越南北部王國進入大越國陳朝時代。印度化的占城和中國化的交趾在漫長的歲月裏一直交戰著,也産生許多文化上的衝突。
1306年,大越國陳朝國王陳英宗將自己的妹妹玄珍公主,嫁給了占城王闍耶僧伽跋摩三世 (Jayasimhavarman III),試圖透過和親來聯合占城以牽制元朝。而闍耶僧伽跋摩三世則是將烏州與裏州(今天越南的廣平、廣治與承天順化省)當作聘禮送給大越國。
然而公主嫁到占城不久,闍耶僧伽跋摩三世就病逝了。占城人普遍信仰印度婆羅門教,日常生活習俗都深受其影響,根據過去婆羅門教的傳統,丈夫死後妻子必須投火自盡,以自焚殉夫來表示對丈夫的忠貞。但是陳朝國王却沒有讓公主自焚,而是接回至越國,占城將此視爲國耻,於是繼任的闍耶僧伽跋摩四世(Jayasimhavarman IV)多次出兵大越國。
14世紀末期,占城君主Binasuor(越南史稱“制蓬峨",Chế Bồng Nga)曾趁著當時北方的大越國陳朝末年國力衰弱時,三度攻陷當時陳朝的首都升龍城(今河內)。然而隨著長期與大越國征戰,占城國力漸漸衰弱。1471年,大越國後黎朝國王親征占城,攻陷首都幷活捉占王,從此後黎朝的領土擴張至歸仁一代。不過,大越國後黎朝幷未徹底滅亡占城,占城仍保有自治權。
1693年,大越國後黎朝再次率兵入侵占城,占王又再次被活捉,四年後占城國滅亡,改爲順城鎮。
如今,占族人四散於柬埔寨、越南、馬來西亞及泰國境內,也不再信仰印度教,多爲穆斯林或是佛教徒。而昔日占城所留下的痕迹,大概只有曾爲占城人的國家守護女神浦那格(Po Nagar),以海神天依聖母的形式存在於越南京族的信仰裏了。
娶個單純善良越南女生
越南相親、越南結婚、越南新娘
聯絡諮詢Line ID:@955elgnj
评论